第208章
“沒有,我突然想喝水。”
陸珩點亮旁邊的燈盞,給她倒了杯水。王言卿喝水隻是借口,她小口啜飲,借著捧杯的動作,悄悄打量他。
王言卿問:“怎麼了?”
陸珩嘆氣,忽然傾身抱住她:“剛剛宮裡傳來消息,西宮失火。”
“那皇上……”
“西內多湖泊,皇上沒事。”
王言卿放下心,道:“那就是虛驚一場。”
陸珩卻沉默了很久,靠在她頸窩說:“也不是。西宮失火後,正好蔓延到方皇後的寢宮。方皇後被困火海,但西宮的通道鎖住了,皇後沒救出來。”
王言卿聽著瞪大眼睛,宮裡每夜都要落鎖,無關人等離開紫禁城。可是,值夜太監身上會有備用鑰匙的。
皇後寢宮失火這麼大的事,為什麼會來不及開鎖呢?
王言卿沉默了很久,低不可聞問:“皇上知道這件事嗎?”
“知道。”陸珩同樣用隻有兩個人能聽清的氣音說,“他命人關閉西宮大門,沒有救火。”
王言卿徹底說不出話了。
陸珩知道這是許多巧合碰在了一起。正好今日端午,皇帝看到大公主後睹女思人;正好大公主撞到了方皇後,方皇後下意識的厭惡刺激到了皇帝;正好今夜失火,困住了方皇後寢宮;正好皇帝在氣頭上,才下令太監不許救人……
或許等過一段時間,皇帝氣性消散,也會後悔沒有救方皇後,畢竟方皇後對他有實打實的救命之恩。但命運就是這麼可笑,平時幾乎不會發生的巧合,偏偏連環撞在今日。
王言卿和陸珩都不再說話,王言卿放下水杯,兩人靜默地回床。躺好後,陸珩用力將王言卿抱到懷裡,王言卿沒有再推開他。
Advertisement
兩人相擁而眠,一夜至天亮。
第二天,方皇後的死訊傳出來,隻說是端午節的火燭點燃了宮殿,來不及救火,致使方皇後罹難。一國皇後竟然被火燒死了,這簡直駭人聽聞,然而,昨夜剛經歷了大火的後宮對此諱莫如深,沒人肯提及這場火災。
過了三天,西內傳出詔書,詔曰:“皇後比救朕危,奉天濟難,其以元後禮葬。”
皇帝追谥方皇後為孝烈皇後,頒詔天下,親自制定谥禮,並且想將方皇後的牌位祔禮太廟。
禮部官員說這不合規矩,方皇後是繼後,祔太廟是元後才有的待遇,她的牌位應該放在奉先殿的東側室。但皇帝卻執意,內閣和禮部輪番勸告,都沒法讓皇帝改變主意,隻好暫時擱置。
方皇後的死像是讓皇帝下定了什麼決心,方皇後喪期結束後,皇帝給後宮所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嫔都晉封了位份,王貴妃晉為皇貴妃,沈宸妃晉為貴妃,杜康妃、盧靖妃還在妃位,但月俸漲到了貴妃檔。
後宮大多數女子都喜氣洋洋的,隻除了王貴妃。王貴妃本以為這回該輪到她冊後了,沒想到最後卻隻得了皇貴妃,心中大感失望。
朝臣都以為皇帝安葬了方皇後之後觸景傷情,這才寬待後宮妃嫔。但陸珩卻知道不是,妃嫔們份位變動隻是熱場,接下來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。
而且,陸珩也知道,今後,不會再有皇後了。
皇帝接連埋葬了三位皇後,元後陳氏因流產血崩而死,繼後張氏因被廢抑鬱而死,第三任皇後方氏端莊守禮,注重德行,還有救駕之功,看起來沒有做錯任何事情,卻被火燒死。
皇後仿佛成了一個魔咒,皇帝意識到,或許讓皇後之位空著,才是最好的辦法。
果然,封妃之後,皇帝一口氣把三位皇子都冊封了。皇帝下詔,立二皇子為太子,立三皇子為裕王,立四皇子為景王。三道冊書一起送往後宮,朝臣們揣測了好幾年的太子人選,就此落定。
消息傳出來後,大多數人並不意外,皇帝處處優待二皇子,派夏文謹教導,可見皇帝早就屬意二皇子。他們暗暗嘲諷陸珩,陸珩竟然推辭了讓兒子給二皇子做伴讀的美差,現在好了,他剛選了三皇子,二皇子就被立成太子了。
眾人奚落之餘,心裡也都輕松起來。原來陸珩並不是神,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。
京中正為了立太子議論紛紛時,前線突然傳來戰報,蒙古人騷擾邊關,西北戰局吃緊。
第135章 馬市
東南倭寇還沒有根除,西北又生戰事。朝堂似乎永遠沒有消停的時候,眾臣又爭論起來了。
往常都是文官主和,武將主戰,但這次卻反過來了。以郭勳為首的一幹武將主張和蒙古開放馬市,朝廷用糧食、布匹換蒙古的戰馬,雙方各得其利,避免戰爭。
郭勳雖然多年沒有上過前線,但是他出生在勳貴世家,對蒙古人很了解。蒙古和倭寇不一樣,長城北邊是草原,大明既沒辦法把草原挖走,也沒辦法把遊牧民族趕盡殺絕,蒙古人是打不完的,打跑了這個部落又來新的部落,隻要漠北草原存在,北疆就永遠不可能平靜。
而且蒙古人也不是天生愛打仗,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一樣,大明百姓家家戶戶有條件的都會儲糧,但遊牧民族沒有餘糧,一旦遭遇雪災、幹旱、瘟疫,他們沒有糧食吃,立刻就要面對活不過這個冬天。
所以他們隻能南下打仗,打贏了就搶糧食過冬,打不贏回去也是餓死,蒙古騎兵這才格外驍勇。
被死亡驅動的人是無敵的,邊疆官兵的命也不是白來的,沒必要和一群亡命之徒硬槓。蒙古人要的就是糧食,換給他們就是了,還能得到一批優質戰馬。
郭勳出於一個領過兵的主帥良心,他真的覺得開放馬市,互通有無,對蒙古對大明都好。他給皇帝寫了長長一封折子,陳明開通馬市的好處,早早遞到宮裡。
許多西北軍的將領都同意郭勳的觀點,連傅霆州都送折子回來,贊同開放馬市。
他還在折子中提出,蒙古八次請求朝貢被拒,但蒙古百姓的許多生活用品必須從關內換。官方渠道關閉,他們就隻能和私人聯系,如此一來容易滋養禍端,稍有不慎就會發展成第二次倭寇之亂。與其讓他們私底下勾結,不如朝廷接管,將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。
傅霆州在折子中寫了如何管理馬市,馬市進行期間如何調整軍防,在不影響互市的情況下保證安全。看得出來傅霆州上前線後,能力成熟很多,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。皇帝看了後很重視這封折子,不斷召臣子進宮商議。
皇帝也是傾向於開放邊市的,能用其他手段解決,誰願意打仗呢?倭寇之戰掏空了國庫,浙中衛所四十一個,戰船四百三十九艘,軍籍盡數耗盡。國家現在都沒緩過這口氣,皇帝並不願意再生戰事。
最後,在武定侯郭勳大力支持、皇帝默許下,邊關重開貢市的事就這樣敲定下來。
嘉靖十八年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,大同鎮憲堡開馬市,俺答部落挑良馬到馬市交易,換取粟豆、細緞等必需品。俺答部落十分重視這次交易,大同總兵也親臨市場巡視,三日內大家都很客氣,自始至終沒有蒙古人擾亂交易,馬市算是圓圓滿滿落幕。
鎮憲堡第一次試水很成功,俺答部落得到了糧食和布匹,當年冬天果然沒有再南下,雙方相安無事。其他部落聽說了馬市,也要求交易。郭勳、傅霆州等人一力擔保,在眾人的推動下,十八年冬,花馬池第二次舉行馬市。
這次交易的時間更長,好幾個蒙古部落到場,狼臺吉嚴格約束部落,蒙漢雙方井水不犯河水,當地百姓生活安寧,沒有受到馬市影響。
嘉靖十八年下半年,因為馬市的存在,邊境戰事大幅減小。兩次成功的交易鼓舞了士氣,傅霆州再次上呈折子,提議可以把每年開馬市的次數提高到四次,並且可以擴大到宣府、延寧諸鎮,讓當地軍民就近和關外遊牧部落交易。隻要限制每次的貿易額,就不會壯大蒙古諸部落,並可以用糧食手段控制他們的人口和生計,長此以往,蒙古部落就不會再對大明邊境造成威脅。
皇帝採納了傅霆州的建議,在第二年,試著擴大馬市範圍。但是,接下來的互市卻頻頻出亂子。
三月,蒙古請求用牛羊交換粟豆,卻被當地守將拒絕了。
蒙古人認為這是交易,雙方用等價的東西各取所需,窮人沒有駿馬可以換,但是他們帶來的牛羊亦是上等品質。然而在朝廷看來,馬市是朝貢,讓你上貢戰馬就上貢戰馬,哪有討價還價的份?
雙方隔著城牆談不攏,之前又有血海深仇,局勢一下子崩了。牧人千裡迢迢趕著牛羊到漢人城牆下,路上幹糧都吃完了,就等著和漢人換了糧食,帶回去養活一家老小。然而現在明朝廷卻讓他們空手回去,牧人當然不幹,幹脆趁機攻城,闖入邊關搶糧食。
來交易的牧人入邊為盜,立刻給馬市拉響警鍾。朝廷收到好幾封彈劾折子,指責邊關武將姑息養奸,裡通外敵。郭勳是堅決推行馬市的人,現在馬市出事,他也受到不少質疑。
郭勳堅稱這是意外,大部分蒙古人是遵守規則、友好通商的,不能因為少數幾顆老鼠屎,就否決了整個馬市大計。
朝中文武官又吵成一團時,遼東也緊接著出事了。俺答部落逐水草而居,今年春天遷徙到遼東。他們要求在遼東繼續開市,但去年他們是和大同府交易,遼東守將不肯冒這個風險,讓他們去大同商談。